园区调研解转化痛点

  • 2023-08-11 03:12:38
  • 来源:创新创业中关村


(相关资料图)

编者按:随着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以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多年来,本市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产业园区承载着做强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任。《北京日报》推出“高精尖园区调研行”系列报道,从园区角度观察北京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也倾听企业心声,追问北京进一步锻造高精尖产业竞争力的未来发力点。今天我们来看第三篇《“前店后厂”解成果转化痛点》。

在航景创新标准化厂房内,一架深红色的无人直升机格外惹眼。这架无人机可携带六枚五十公斤级的灭火弹用于森林灭火。北京日报记者 甘南摄

“嗡嗡嗡”……中关村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航景创新公司总经理王伟把一份无人直升机的图纸从实验室送到制造基地,只需要过一条马路。 马路那边的装配线上,五六名工人围在一起,就像“拼乐高”一样,将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组装起来——一架无人直升机雏形很快展现在眼前。 就在一个多星期前,在暴雨加大雾的恶劣天气下,航景无人机连续翻越7座山,将卫星电话等应急物资成功投送到灾情严重的房山十渡。 航景创新是无人直升机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配备8.8米长双旋翼的机型载重可达一吨,是目前国内无人直升机里载重最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制造基地几年前刚从数百公里外的山东搬回北京。 2008年,北三环附近一间18平方米的小办公室内,航景创新开始了草根创业。团队先从无人机核心零部件研发做起,逐渐瞄准更高水平的技术——载重无人直升机整机。 几年埋头攻关,航景创新在大功率活塞发动机、无轴承旋翼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复合材料旋翼等技术上接连突破。手握多项关键技术成果的王伟备受资本青睐,但想把技术变为成熟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时看中了山东制造业的优势,就决定把生产制造基地建在潍坊。”研发和制造的分离,让王伟很快就面临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人员两地往返沟通所产生的时间、交通成本,让企业有些吃不消;再加上产品客户主要集中在北京,为方便展示需要将无人机运到北京,来来回回的物流成本,同样是不小的开支。细一算账,公司忙活半天可能无钱可赚。 成长机会稍纵即逝,如果创新成果不能快速产业化,就可能失去市场先机。一筹莫展之际,2018年,中关村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向航景创新抛出“橄榄枝”。3000平方米的园林式研发办公空间和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前店”和“后厂”仅一路之隔,这让王伟一下子就动心了。他当即决定,将研发和生产基地一起搬过来。 现在,研发基地设计完图纸,拿过来就能开始加工,之后到旁边的专业检验室做质量检测,然后快速进入装配线。王伟开玩笑地说:“过去成果转化得跨越几百公里,现在只需要过条马路!” “前店后厂”的甜头,陆续引来30余家智能装备领域头部企业,这让中关村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成为高精尖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园区运营方、北京中关村前沿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霞表示,“前店后厂”解决了先进制造企业在京发展的诉求和痛点,推动海淀等核心区一大批创新成果在房山进行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落地,让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就近转化。身为科创中心,北京的一张王牌就是孕育大批创新成果的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但这些成果如何落得下、留得住?还需要多种路径的探索。 苦心钻研两年,初创企业北京适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丰终于研发出一款节能效率再提升50%的灯具。攥着图纸走出实验室,他首先想到的是中关村智造大街和副中心硬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这两处为高校院所和初创企业准备的中试平台,就是他的“后厂”。 “产品需要一块装满数百颗元器件的电路板,我们在这两处中试平台前后经历了130多次试制,才找到最优解。”田丰说,过去企业得远赴深圳找厂子打样试制,量少了人家不给做,还得自己去找各种元器件,反复试制来来回回真折腾不起;现在中试平台把元器件准备、生产、测试等环节的活都包了,遇到特殊情况,公司的研发工程师打个车就到现场。 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下观察,弥补北京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短板的“三城一区”对接机制,也有着“前店后厂”效应。如果说三大科学城是孕育科技成果的“前店”,那么包括经开区、顺义区在内的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则是迈向产业化的“后厂”。 经开区的高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园里,脱胎于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清研智行公司,一年前刚刚落户。为了让数字钥匙、座舱雷达、泊车导航等成果产业化,公司曾在全国各地选址建设自己的产业化工厂。“最后看中了亦庄,这里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很多,刚来不久就有了合作。”清研智行副总经理章倩说,亦庄作为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和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不断更迭升级的产业扶持政策,让企业看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自2017年以来,经开区已累计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700项,产学研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超过1200项,初步形成“三城一区”南北协同、产研互补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格局。 圆桌论坛

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补短板?

北京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科技成果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并没有在北京落地转化。

作为一家知识产权类科技创新服务企业,北京八月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青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需要股权资金支持,北京的VC/PE股权投资基金较少,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应该多设立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和国企等市场化资金参与的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

向产业化迈进的过程中,中试是关键一环,中试基地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期盼的配套服务。“我们结合主导产业,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方向建设了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带动作用明显的中试基地。”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蔡继征说,近三年来,中试基地服务企业或科研院所超过1500家次,其中2022年服务量超过600家次。

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科技成果就近转化打开了新天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分析,相比长三角各地区相对均衡的发展状况,京津冀三地的创新资源和产业生态差异较大,需要新的协同创新体系和模式,而并非简单地延伸科技成果,要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耦合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也就是说,在北京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形成一批高精尖项目和产业,再用北京的创新链赋能天津、河北的产业链,以此形成可复制、可传递的模式。

往期精彩

出品丨创新创业中关村 来源丨北京日报 编校丨张涛 公众号又改版了,怕你们找不到我们 建议大家将「创新创业中关村」设为星标★(安卓用户可设置为「置顶」) 点点分享、点赞与在看,给我充点儿电吧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包装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